top of page

【《別來無恙…》:一場有關別來是否真的仍是那模樣的展覽】】
(全文及藝術評論)

Ng Ka Man  吳嘉敏  Freedom of kites 紙箏圖 2020 ink and color on paper, collage, origami , burne

《紙箏圖》(2020)

    新晉畫家吳嘉敏的創作,卻對約定俗成的山水系統的價值,從清逸秀氣中浮現的不定感,隱隱表達了無法順理成章地通盤接受的謹慎。

    吳嘉敏的新作《紙箏圖》(2020),從山形圖式而言,具有黃公望《富春山居圖》末段的影子,但略為不規則的皴擦描繪出的石块,顯示了她的筆法可能有更為晚期的來源。紅、藍色明暗相間的規律,強調了地貌環境的廣度,但夾雜於圖上方的大面積燒紙拼貼,遮擋了本應疊退高聳的山形;全佈置在右方的紙摺風箏和左方顯眼的枯樹,亦使中央的山脈,成為隔絕了視覺移動的正常流程的障礙。換言之,畫家從不同的方向和感官媒介,甚至以各種不完整性,作為增強主景觀基岸部份立體感的手段。

blue 12 拷貝.jpg

    畫家這種風格,也許源自香港浸會大學擅用多元媒介創作的傳統,但其畢業作《日夜太平圖》(2019),撇開當代形式的表現手法不論,窄長的雙屏、當中平面化而由間歇出現的小平台岸面造成的遠景,甚至赭紅與水藍略帶溫潤的賦色,都帶有吳派的審美情調。

但這與她更早期所選擇的一批臨摹作品,卻有顯著的差別。如她的《臨谿山行旅圖》(2018),主山部份以平行的拱線堆疊,趨向格式美的肌理,比范寬的原作更為平面化,而右方的溪流和其上的岩石,清淅的組織結構和整齊的紋理,亦更似自王時敏的臨摹作中獲得靈感,多於直接向范寬原作參考。另一幅《臨溪山蘭若圖》(2018),前景亦同樣被她擴大,後方巨障反被壓縮,留有明、清重塑宋式山水的感覺。因此,順時序的探索反過來展現了吳嘉敏在這幾年間,形成《紙箏圖》上的特色的過程。

《日夜太平圖》(2019)

   《紙箏圖》化直軸為橫幅,燒煙痕為流雲,也演主觀渲染的色感為日夜更替的系統節奏,有順應推移,也有在古往今來間的穿梭插問。在今後的時間,這些元素,是否能形成對畫家的既有印象?對於一個新晉畫家而言,筆者期待這一疑問的答案,究竟是在將來重見時,猶如初見的指認,抑或奐然一新的驚訝。

我見青山應如是。而青山見我,又該如何?是否亦能如此確鑿無疑?

Copy To Xishan Lanruo Axis _  摹溪   圖 2018 ink on paper_   紙本 137cm x 67 cm_公分 54 x 26.5 in

《臨溪山蘭若圖》(2018)

31301517_10214185073775083_7043046019482779648_o.jpg

《臨谿山行旅圖》(2018)

bottom of page